本文共 4040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3 分钟。
图片来自网络,转载自http://www.cnblogs.com/xybaby/p/7867735.html,但内容有修改
常见互联网分布式架构如上,分为客户端层、反向代理nginx层、站点层、服务层、数据层。可以看到,每一个下游都有多个上游调用,只需要做到,每一个上游都均匀访问每一个下游,就能实现“将请求/数据【均匀】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执行”。
(1)【客户端层】到【反向代理层】的负载均衡,是通过“DNS轮询”实现的
(2)【反向代理层】到【站点层】的负载均衡,是通过“nginx”实现的 (3)【站点层】到【服务层】的负载均衡,是通过“服务连接池”实现的 (4)【数据层】的负载均衡,要考虑“数据的均衡”与“请求的均衡”两个点,常见的方式有“按照范围水平切分”与“hash水平切分”。在我看来,当我们提到一个负载均衡算法,或者具体的应用场景时,应该考虑以下问题
第一,是否意识到不同节点的服务能力是不一样的,比如CPU、内存、网络、地理位置
第二,是否意识到节点的服务能力是动态变化的,高配的机器也有可能由于一些突发原因导致处理速度变得很慢
第三,是否考虑将同一个客户端,或者说同样的请求分发到同一个处理节点,这对于“有状态”的服务非常重要,比如session,比如分布式存储
第四,谁来负责负载均衡,即谁充当负载均衡器(load balancer),balancer本身是否会成为瓶颈
下面会结合具体的算法来考虑这些问题
思想很简单,就是提供同质服务的节点逐个对外提供服务,这样能做到绝对的均衡。Python示例代码如下
1 2 3 4 5 6 7 8 9 10 | SERVER_LIST = [ '10.246.10.1' , '10.246.10.2' , '10.246.10.3' , ] def round_robin(server_lst, cur = [ 0 ]): length = len (server_lst) ret = server_lst[cur[ 0 ] % length] cur[ 0 ] = (cur[ 0 ] + 1 ) % length return ret |
可以看到,所有的节点都是以同样的概率提供服务,即没有考虑到节点的差异,也许同样数目的请求,高配的机器CPU才20%,低配的机器CPU已经80%了
加权轮训算法就是在轮训算法的基础上,考虑到机器的差异性,分配给机器不同的权重,能者多劳。注意,这个权重的分配依赖于请求的类型,比如计算密集型,那就考虑CPU、内存;如果是IO密集型,那就考虑磁盘性能。Python示例代码如下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| WEIGHT_SERVER_LIST = { '10.246.10.1' : 1 , '10.246.10.2' : 3 , '10.246.10.3' : 2 , } def weight_round_robin(servers, cur = [ 0 ]): weighted_list = [] for k, v in servers.iteritems(): weighted_list.extend([k] * v) length = len (weighted_list) ret = weighted_list[cur[ 0 ] % length] cur[ 0 ] = (cur[ 0 ] + 1 ) % length return ret |
这个就更好理解了,随机选择一个节点服务,按照概率,只要请求数量足够多,那么也能达到绝对均衡的效果。而且实现简单很多
1 2 3 4 | def random_choose(server_lst): import random3 random.seed() 4 return random.choice(server_lst) |
如同加权轮训算法至于轮训算法一样,也是在随机的时候引入不同节点的权重,实现也很类似。
1 2 3 4 5 6 7 | def weight_random_choose(servers): import random random.seed() weighted_list = [] for k, v in servers.iteritems(): weighted_list.extend([k] * v) return random.choice(weighted_list) |
当然,如果节点列表以及权重变化不大,那么也可以对所有节点归一化,然后按概率区间选择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| def normalize_servers(servers): normalized_servers = {} total = sum (servers.values()) cur_sum = 0 for k, v in servers.iteritems(): normalized_servers[k] = 1.0 * (cur_sum + v) / total cur_sum + = v return normalized_servers def weight_random_choose_ex(normalized_servers): import random, operator random.seed() rand = random.random() for k, v in sorted (normalized_servers.iteritems(), key = operator.itemgetter( 1 )): if v > = rand: return k else : assert False , 'Error normalized_servers with rand %s ' % rand |
根据客户端的IP,或者请求的“Key”,计算出一个hash值,然后对节点数目取模。好处就是,同一个请求能够分配到同样的服务节点,这对于“有状态”的服务很有必要
1 2 3 | def hash_choose(request_info, server_lst): hashed_request_info = hash (request_info) return server_lst[hashed_request_info % len (server_lst)] |
只要hash结果足够分散,也是能做到绝对均衡的。
哈希算法的缺陷也很明显,当节点的数目发生变化的时候,请求会大概率分配到其他的节点,引发到一系列问题,比如sticky session。而且在某些情况,比如分布式存储,是绝对的不允许的。
为了解决这个哈希算法的问题,又引入了一致性哈希算法,简单来说,一个物理节点与多个虚拟节点映射,在hash的时候,使用虚拟节点数目而不是物理节点数目。当物理节点变化的时候,虚拟节点的数目无需变化,只涉及到虚拟节点的重新分配。而且,调整每个物理节点对应的虚拟节点数目,也就相当于每个物理节点有不同的权重
以上的诸多算法,要么没有考虑到节点间的差异(轮训、随机、哈希),要么节点间的权重是静态分配的(加权轮训、加权随机、一致性hash)。
考虑这么一种情况,某台机器出现故障,无法及时处理请求,但新的请求还是会以一定的概率源源不断的分配到这个节点,造成请求的积压。因此,根据节点的真实负载,动态地调整节点的权重就非常重要。当然,要获得接节点的真实负载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事情,如何定义负载,负载的收集是否及时,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每个节点当前的连接数目是一个非常容易收集的指标,因此lease connection是最常被人提到的算法。也有一些侧重不同或者更复杂、更客观的指标,比如最小响应时间(least response time)、最小活跃数(least active)等等。
首先来看看“算法衡量”中提到的第三个问题:同一个请求是否分发到同样的服务节点,同一个请求指的是同一个用户或者同样的唯一标示。什么时候同一请求最好(必须)分发到同样的服务节点呢?那就是有状态 -- 请求依赖某些存在于内存或者磁盘的数据,比如web请求的session,比如分布式存储。怎么实现呢,有以下几种办法:
(1)请求分发的时候,保证同一个请求分发到同样的服务节点。
这个依赖于负载均衡算法,比如简单的轮训,随机肯定是不行的,哈希法在节点增删的时候也会失效。可行的是一致性hash,以及分布式存储中的按范围分段(即记录哪些请求由哪个服务节点提供服务),代价是需要在load balancer中维护额外的数据。
(2)状态数据在backend servers之间共享
保证同一个请求分发到同样的服务节点,这个只是手段,目的是请求能使用到对应的状态数据。如果状态数据能够在服务节点之间共享,那么也能达到这个目的。比如服务节点连接到共享数据库,或者内存数据库如memcached
(3)状态数据维护在客户端
这个在web请求中也有使用,即cookie,不过要考虑安全性,需要加密。
本文转自lq201151CTO博客,原文链接:http://blog.51cto.com/liuqun/2044509 ,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